熱點追蹤丨盒馬銷毀臨期食品引熱議 重慶其他商超都如何做?
時間:2019-09-05 09:18:06 來源:華龍網 點擊:993次
日前,一條有關盒馬鮮生處理臨期食品的微博引發熱議,也引發人們對于商超如何處理臨期食品的關注與思考。重慶商超是如何做的?如何既處理了臨期食品,又避免了浪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進行了走訪。
事件:盒馬處理臨期食品引熱議 有人贊同有人覺得可惜
9月1日晚,名為“小椅子Zoe”的博主在社交平臺表示,她發現晚上9:30之后,不少新鮮飯菜、海鮮、甜品、飲料、點心從貨架上撤下,丟到小推車里拉走扔掉。而顧客提出拿走或者購買都不可以,讓人感到很浪費。
網友微博的部分截圖。圖片源自網絡
這條微博發出后,引發熱議。有些人稱,很多東西還能吃卻扔掉確實很可惜,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有人對此表示理解,稱商家如果不處理臨期商品會惹來麻煩。比如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會帶來巨大的賠償問題。
對此,盒馬鮮生官方賬號通過某社交平臺回應道:“對于損耗的商品,我們也不想他損耗呀,哪個企業都不想扔掉的哇。感謝大家的關心,目前已經盡力止損了,當然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任重道遠。”
盒馬方面表示,一是將從源頭保證效率和品質,基地直采全程冷鏈運輸;二是根據門店情況進行數據分析,保證日日新鮮,嚴控訂貨量盡量接近實際購買量;三是保證商品在無變質無食安問題的情況下對部分商品打折處理;四是像富含蛋白質等容易變質,但外表看不出實質的商品一律銷毀,防止帶來食品安全隱患。
走訪:保質期內打折賣不掉 商超再進行銷毀處理
重慶各大商超是如何處理臨期食品的?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走訪了家樂福、永輝等大型商超。
記者在家樂福楊家坪店看到,該門店設有專門的臨期食品銷售專區,放置在這里的臨期食品都綁有帶有提示字樣的膠帶,提醒用戶在保質期內食用完畢。“我們每天有專門的人負責檢查商品,并做好相關的檢查記錄。對檢查到的臨期食品,我們會下架到臨期食品專柜做買贈或打折等方式進行銷售處理。對于破袋或立即要過期的商品我們會統一進行破壞性的銷毀處理,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家樂福楊家坪店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渝北區錦橙路一家永輝生活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部分超過生產日期1-2天的生鮮、蔬菜、水果打上了特價標簽,降價20%—50%不等。
永輝超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普通商品在臨近保質期的3/4這個臨界點時會進行打折出售,一般是正價的五折或者三折。還有一部分臨期食品可以退回廠家,廠家有處理臨期食品的專門途徑,沒有辦法退回廠家、且打折未銷售完的商品,則進行銷毀處理。
專家:“食品安全”不僅靠商家自覺 也需要社會共治
對于“如何處理臨期食品”這一話題,在重慶市食品安全促進會秘書長朱勇看來,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問題,處理銷毀臨期食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朱勇說:“大型商場將臨期食品換掉標簽繼續出售的情況不是沒有發生過,消費者如果長時間都食用這種臨期食品,身體多少都會出現問題。”
朱勇說,對于臨期食品的處理,歐洲一些國家的作法是先進行打折處理,到了臨界點則全部進行銷毀處理,絕不會將臨界食品賣給消費者。銷毀的同時是否造成了浪費?朱勇認為,首先要保障民眾有食物可吃,其次是讓民眾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中國目前沒有必須銷毀臨期食品的法律要求,大都靠企業自覺,行業規范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知名科普博主云無心博士在其社交平臺表示,商家的經營目標是“迎合”消費者。消費者想要最“生鮮”的產品,商家就采用盡可能的保質期,過期就扔掉。問題的根本解決,在于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保質期”等概念的理性認識。
比如在國外,有很多商家會把臨期或者過期食品送給需要的窮人或者慈善機構。但在中國,這么做不見得能為商家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承擔許多負面的“輿情”。前不久曝出某公司贈送給環衛工人過期的瓶裝飲用水,基本上是一邊倒的批評譴責之聲。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這種過期程度的瓶裝水和生鮮產品,其實都沒啥問題。對于商家來說,扔掉無疑是最保險的。從社會資源的角度,這樣做當然不好。但商家的社會責任,從來都是在盈利和最大限度地自我保護之后,才能考慮到的事情。”云無心表示。
他山之石:可專門面向低收入群體 或開創“食品循環鏈”
如何既能處理臨期食品,又能避免浪費?據媒體公開報道資料顯示,相比國內食品企業簡單的“保質期”設定,許多國家的食品外包裝上都有“食用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之分。前者指在該日期后繼續食用會影響健康,必須停止銷售,后者則指食品質量在該日期之后會下降,但不存在安全問題,零售商可以選擇降價出售。
日本的做法更進一步,2016年開始,日本為降低食品浪費,在保留原有的“賞味期”和“最佳賞味期”之外,還將期限單位由“日”改為“月”。還有,美國某知名有機食品超市就開設了一個專門低價處理臨期食品的子品牌超市,專門面向低收入群體。英國則有超市,讓低收入群體可以不掏錢,直接以店內勞動換取食物。
但這光靠商家自身的努力肯定不夠,社會配套很關鍵。部分歐美國家在這方面也有經驗可借鑒。例如,加拿大的超市每晚會將臨期熟食等進行打折處理,至關門時還賣不出去的則會丟棄。當地民間組織會在超市人員丟棄食材后進行回收與分類,將依然可食用的部分低價出售或直接分發給低收入群體。德國則有“救濟餐桌”公益項目,將臨期食品發放到低收入群體手中,只象征性收取費用。
臨期食品也并不一定要吃到肚子里才不算浪費。在便利店經濟最為成熟的日本,每天會產生大量熟食便當和面包等臨期食品,它們的另一個出路就是參與循環再生系統,變成肥料或飼料。如羅森開創了“食品循環鏈”,下架食品先進行堆肥處理,再將有機肥分給與之合作的農戶,種出的新農產品再送到羅森售賣。德國則會將臨期食品和其他食品垃圾進行發酵,利用發酵后產生的沼氣來發電發熱。
本文關鍵詞:處理,食品,熱點,中國,重慶